,當時醫療資源貧瘠的花蓮、臺東,並沒有阻撓年輕醫師陳院長在花蓮行醫的初心,更激勵陳院長在骨科領域中持續創新突破,在脊椎手術及人工關節手術的成就,是影響全球的骨科醫師。他成功的矯正身體彎曲變形超過兩百度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楊先生;讓罕見的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身體呈「L」型的陳小姐重新站起,今年獲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貢獻獎」殊榮。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的顧念……」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的陳英和,以醫師誓詞做為自己行醫宗旨,所以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總醫師時,得知花蓮慈濟醫院即將啟業,便自願到後山花蓮從醫,因為陳英和認為,同樣的努力,如果放在醫療資源缺乏的花蓮,是零到壹的效果;若待在臺大醫院,同樣的努力則是錦上添花,所以他選擇留在東部「讓更多的病人因為我的努力,而得到完善的醫療照顧」。
六十六歲的陳英和,自1991年,施行第一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至今,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獨步全球,被收錄在美國《骨科新知》第八版(Orthopedic Knowledge Update 8,2008),並撰寫成為2009年美國教科書《小兒脊椎手術》之僵直性脊椎炎的手術治療章節,團隊經驗成為經典級的治療指引。
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遍及臺灣各地,更有海外病人聞名前來就醫。最嚴重的是2013年五月來自廈門市的楊先生,他的身體駝背變形超過二百度,臉部緊貼著膝蓋,看起來就像個「?」的形狀。歷經五次的矯正手術,楊先生嚴重變形的身軀得到一百四十度的矯正量,讓他可以抬頭挺胸返回家鄉。
在2014年,陳英和首次見到患有「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罕見病例陳小姐,查閱中西醫學文獻,僅有兩例的手術病案報告,加上陳小姐還伴隨有續發性的踝關節馬蹄足變形。陳英和表示,這是非常高難度的術式,經過詳細評估,以現代的醫療科技,應該可以成功妥善地為陳小姐進行治療。
經過十個月的治療期,陳醫師所帶領的醫療團隊,為她打造完整的治療計畫,以創新方式結合了「閉鎖式切骨矯正」和「開放式切骨矯正」的手術,在雙側膝部各得到高達一百六十度的矯正量,成功的矯正了關節畸形,不但改善外觀,也讓陳小姐正常走路成為可能。同時,病人的身高也由術前的九十三公分進步到術後的一百二十八公分,終於能「腳踏實地」的生活了。
即使陳英和已是骨科界權威,他「以病人為中心」的初心不曾改變。在陳小姐的治療過程中,親自穿著「氣動式踝護具」示範行走、上下樓梯,模擬陳小姐術後雙腿打直的走路方式,讓她了解接受治療計畫後的成果。
陳英和也在陳小姐可以下床進行走路復健時,挑選有著女孩會喜歡的小熊、愛心圖示的仿高跟鞋當作復健鞋,因為陳小姐腿部變形影響生長發育,造成左腿較右腿短約三至四公分,需要透過鞋子等輔具調整,才能順利學習站立與行走。陳英和一路陪伴視病猶親,讓陳小姐深受感動,都稱呼他為「院長爸爸」。
陳英和院長成功的讓陳小姐翻轉人生。出院回到家鄉約三年,陳小姐在2018年元旦結婚,現在已育有一個男寶寶。她說,這一切都是「醫師爸爸」的功勞,陳院長醫治她的腳,讓她走出全新的人生。
陳英和在骨科臨床上經驗豐富,遇到罕見案例也樂於分享,完全不「藏私」,陳英和笑著說,會盡其所能來進行演講及教學,因為醫療需要傳承,希望以後其他的醫師在碰到這樣稀少的個案時,因為有前例可循,能夠更順利的進行手術,讓病人獲得更好的治療。
除了治病、教學,陳英和還是個發明家,鑒於現有手術器械的不臻理想,自2003年起投入開發新式手術器械的工作,這組創新的手術工具具備了操作簡單,切骨精準,容易學習的優點。目前該產品獲得了四項海內外的專利;2010年度「第七屆國家新創獎」;2010年度「台北生技獎產學合作銀獎」等殊榮。
獲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貢獻獎」殊榮的陳英和謙虛地表示,自己的初衷是「以病人為本」,與慈濟醫院的宗旨相同,能在這裡心無旁騖的投注一生,一本初衷的發揮所長,是最值得感恩的事了,也感謝醫界對於慈濟醫療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