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03 六月 2019 00:00
長情醫愛.莫忘那一念(一)-莫三比克賑災義診愛分享
2019年3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非洲,造成東非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嚴重災情,慈濟非洲志工跨國前往受災三國關懷、並陸續從海外各區獲得慈濟提供的各項賑災資源與醫療。五月十八日,四大洲六國慈濟人醫會加台灣慈濟四大醫院,踏上非洲莫三比克進行首次跨國義診。慈濟東非義診團結合外科、中醫科、牙科、婦產科、骨科、肝膽腸胃、風濕免疫科、泌尿科等科專業醫師,在克難的環境下完成4場義診,服務將近五千人次。
圖說:剛從東非救災回來的慈濟基金會的宗教處歐美非會務組張佑平師兄分享,東非三國遭受熱帶氣旋「伊代」重創,慈濟志工的勘災,賑災行動,在克難中進行的點點滴滴愛的足跡。
花蓮慈濟醫院此次共有包括神經外科的林欣榮院長、婦產部陳寶珠、牙科部李彝邦、骨科部葉光庭、一般外科張群明,還有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與邱少君醫師。義診團陸續在二十三日帶著滿滿的感動,平安返回台灣,圓滿國際醫療援助任務。花蓮慈濟醫院在二十九日中午舉辦「長情醫愛,莫忘那一念」座談會,與同仁們分享「讓愛起非」賑災義診行的所見所聞。二百多位醫護醫技行政同仁、醫療志工、社區志工把握一小時時間精進,彷彿跟著醫師走了一趟莫三比克災重災區,體會「人傷我悲、人苦我痛」的心情,更能感受災民重建家園的急迫性。
「Tu Tu Ben」、「Tu Tu」這是葡萄牙語的問候語,意思是「你今天一切好嗎?」、「一切都很安好」!座談會一開始,由剛從東非救災回來的慈濟基金會的宗教處歐美非會務組張佑平師兄分享,東非三國遭受熱帶氣旋「伊代」重創,慈濟志工的勘災,賑災行動,在克難中進行的點點滴滴愛的足跡。「在莫三比克災區,糧食短缺,有的收容中心,44個人一天只分配到一杯豆子的食物……」在東非莫三比克待了五十六天的張佑平師兄透過照片、數據述說著慈濟志工愛的足跡。他說,當地人的房子大多以泥磚所造,經熱帶氣旋伊代襲擊,造成當地兩條主要河流潰堤沖毀房屋,許多人無家可歸,不少人只能在未淹水的公路上,搭建帳篷生活。受災民眾除了無法溫飽一餐外,遭到嚴重汙染的水源成為散播疾病蚊蟲的最佳溫床,民眾已面臨霍亂和瘧疾的威脅。這時慈濟醫療團隊帶著滿滿的愛與關懷,前往醫療資源匱乏的莫三比克,不僅醫病醫心,也為莫三比克注入一股活泉。
◎心繫災區 林欣榮院長悲從中來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左)與何宗融副院長(右圖左一),二十三日一抵達花蓮機場見到接機同仁,林欣榮院長講不到三句話,忍不住悲從中來、泣不成聲,林欣榮院長的淚珠,不捨的是那群在非洲大地與苦難拔河中的慈濟志工!
剛結束義診行程的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二十三日一抵達花蓮機場見到接機同仁,林欣榮院長講不到三句話,忍不住悲從中來、泣不成聲,林欣榮院長的淚珠,不捨的是那群在非洲大地與苦難拔河中的慈濟志工!
「由於當地醫療資源匱乏,民眾一聽到有醫師要來義診,不少人一早就來排隊。」林欣榮院長說,很多民眾可能很少有機會看醫生,甚至都沒有看過醫生,累積的身體狀況都是綜合性的。現場就有一位民眾說自己膝蓋痛,胸部痛,沒有辦法跑步,經過檢查發現,除了因為年紀大膝蓋退化的原因,他還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所以,在義診現場,不能光看單一科別,而是要把病人全身上下都考慮進去。
左圖:林欣榮院長隨著義診大隊前往拉梅高村災民家訪視,嬰兒左耳傷口很大,耳朵幾乎快掉下來了,孩子的母親一臉擔憂,希望醫師可以給予協助。
右圖:在義診中心,先為孩子塗上抗生素,再進行包紮。
圖說:林欣榮院長為受傷的孩子塗上藥膏。
「病人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義診第二天,林欣榮院長隨著義診大隊前往拉梅高村災民家訪視。林院長說:「一走進社區就看見一位母親,先生在這場水災中不幸喪命,身旁有三個孩子之外,她手中還抱著四、五個月大的嬰兒。嬰兒左側臉上蓋著一塊小布,掀開一看,發現孩子的左耳傷口很大,耳朵幾乎快掉下來了,孩子的母親一臉擔憂,希望醫師們可以給予協助,我們就請她帶著孩子到義診中心就診。」在義診中心,先為孩子塗上抗生素,再進行包紮,因為孩子傷口感染加上營養不良,導致傷口癒合不了,一旁的母親看到醫師處理得很順利,讓她終於可以放下不安的心。
圖說:最讓林院長印象深刻的是,東非本土慈濟志工頂著炎陽,幾根木材、麻繩,搭建簡易棚,掛上旗子,200坪的運動場,在志工的合力下,成為慈濟在貝拉舉辦的第一場浴佛典禮。
「風災後,短短一星期就地湧菩薩,在災區接引了五百一十位的本土志工,還有十八位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來的本土志工,發願搬進災區,陪伴災民重建家園。」最讓林院長印象深刻的是,東非本土慈濟志工頂著炎陽,幾根木材、麻繩,搭建簡易棚,掛上旗子,200坪的運動場,在志工的合力下,成為慈濟在貝拉舉辦的第一場浴佛典禮。林院長說,慈濟在馬拉威、莫三比克與辛巴威的災區勘災工作,走入災區並持續留駐當地,承擔起多如牛毛的賑災工作細節的,多半都是本土志工,很多居民不認識佛教,對慈濟也好奇,所以當志工做前置準備,不僅吸引居民圍觀,還有上百位本土志工前來幫忙。最後,林欣榮院長也發願:「上人希望今年是非洲翻轉的元年,期待非洲儘快翻轉,除了救自己也可以救更多的人,花蓮慈院會繼續把上人那分悲心與願力接力完成。」
◎拔除病苦 外科張群明為災民盡一分心
左圖:張群明醫師說(右),當地是非常原始的醫療狀態,幾乎沒有人看過醫生,他們有很多的病很嚴重,但是幾乎沒有辦法做任何的處理。
右圖:孩子手上、頭上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傷口,有的已經結痂、有的甚至才剛要形成傷口,張群明醫師說,這孩子的病,診斷不出來。
一張張照片記錄著熱帶氣旋伊代風災後莫三比克的景象,以及慈濟前往賑災的點點滴滴。「這次去非洲,感覺像回到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在臺灣的我們其實是很難想像的。」一般外科張群明醫師回憶起初到莫三比克時的情景,沒有街道、門牌、地址也沒有水電,當地居民都席地而坐,處處都看得到小朋友,原來莫三比克有44%的人是未成年人。
「我們看到是一個,非常原始的醫療狀態,幾乎沒有人看過醫生,他們有很多的病很嚴重,但是幾乎沒有辦法做任何的處理,像我們剛才來到這邊,有些人是有嚴重的病,他都不知道。」張群明醫師說:「在義診過程中有位媽媽帶孩子來看病,讓我印象深刻,因為這孩子的病,我診斷不出來!」孩子手上、頭上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傷口,有的已經結痂、有的甚至才剛要形成傷口。後來請學長協助檢查,孩子淋巴結腫大,學長提醒很多在臺灣不曾見過的疾病,都要懷疑有可能是愛滋病,因為根據統計,莫三比克兩千八百萬人口中,就有一百八十萬人感染愛滋病毒,很多都是透過母親垂直傳染,導致孩子先天就罹患愛滋病。張群明醫師表示,像這種無法醫治的病患,只能祝福病人在未來有好的因緣,可以得到治療。一趟非洲行,見苦知福,只能透過義診,每天努力多看一些病人,多付出一點來拔除他們的病痛。
◎骨科葉光庭 醫者細膩見真情
圖說:在義診中,葉光庭醫師發現孩子們常見的骨折是手肘跟前臂,可能是風災時所受的傷,這些孩子都是自己來看診,沒有爸媽的陪伴,很勇敢也很獨立。
圖說:其中有個病人的腳踝因為脫臼未就醫治療,導致腳踝內側變形腫大已經超過一年,腳踝內側因為腫大都摩擦出傷口。
「在臺灣,可能每三個醫師到五個醫師照顧一個病人,但在莫三比克卻是一個醫師,要照顧幾萬個病人。」當地醫療資源缺乏情況,讓骨科部葉光庭醫師很有感觸。在義診中,葉光庭醫師發現孩子們常見的骨折是手肘跟前臂,可能是風災時所受的傷,這些孩子都是自己來看診,沒有爸媽的陪伴,很勇敢也很獨立。其中有個病人的腳踝因為脫臼未就醫治療,導致腳踝內側變形腫大已經超過一年,腳踝內側因為腫大都摩擦出傷口。葉光庭醫師說:「若要腳的傷口好,必須將腳矯正,但現場沒有準備石膏,我能做的就是,幫他做一些簡單的繃帶固定,盡所能地不讓他這麼疼痛。」
圖說:葉光庭醫師說,在看診時,一旁都有協助翻譯的醫學生,很感謝他們的協助,他們都很熱情、很純真。
在義診時,因為語言不通,往往得仰賴翻譯志工幫忙。「在看診時,一旁都有協助翻譯的醫學生,但面對眾多的病人,他們還是需要休息、用餐等等,這時就只能靠手機APP即時翻譯。」葉光庭醫師說,很感謝醫學生的協助,他們都很熱情、很純真,只是需要很多資源栽培他們,其中有一位醫學生說未來想走骨科,很歡迎他來臺灣訓練,也希望這份愛的力量繼續傳遞下去。
不管是外科、中醫科、牙科、婦產科、骨科、肝膽腸胃、風濕免疫科、泌尿科……,各科的醫師在義診現場解決災民的各種問題。葉光庭醫師說:「在義診中,受災民眾最常見的疾病不外乎是頭痛、眼睛痛、結膜炎、肚子痛、尿道炎、四肢骨折等,這都可以透過醫療協助,讓災民重拾健康。但還有些災民會跟醫師說自己晚上睡不好、心情不好、生不出孩子等等,心理的苦在急難醫療上或許無法及時獲得協助,但卻也讓他深刻體會到當地人民的面對風災無情與生活基本條件欠缺的無奈。」他也感恩上人有前衛精神,光單一醫療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需要從源頭開始做起,四大志業一起進行,不只能照顧他們的身心靈,又可以膚慰苦難,進而照顧到未來。
圖說:葉光庭醫師表示,光單一醫療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需要從源頭開始做起,四大志業一起進行,不只能照顧他們的身心靈,又可以膚慰苦難,進而照顧到未來。
◎小小的一根針 中醫針灸發揮良能
圖說:何宗榮副院長透過小小的一根針,為一位九歲輕微脫臼的小男孩施以復位及針灸治療,小男孩的手馬上就能舉起,還能揮揮手,明顯效果,不僅讓現場的災民驚呼不可思議,
圖說:何宗融副院長還教當地居民幾招養生太極拳,對當地人來說,是全新而有趣的體驗,中醫的神奇之處,在非洲發光發熱。
除了西醫治療,這次義診還有中醫的團隊,透過針灸治療與復位方式緩解病痛,讓莫三比克的居民們嘖嘖稱奇。在台灣素有「醫界葉問」名號的花蓮慈院中醫副院長何宗融,當天座談會剛好在高雄也有一場座談會無法與同仁分享,不過何副院長透過小小的一根針,為一位九歲輕微脫臼的小男孩施以復位及針灸治療,小男孩的手馬上就能舉起,還能揮揮手,明顯效果,不僅讓現場的災民驚呼不可思議,這傳奇的故事也早已傳回花蓮慈院。而莫三比克天主教醫院醫學院院長Monica,經中醫治療後也覺得效果快速,規劃將在天主教大學(UCM)醫學院課程中增設中醫課程。何宗融還教當地居民幾招養生太極拳,對當地人來說,是全新而有趣的體驗,中醫的神奇之處,在非洲發光發熱。
圖說:此次義診團隊中,年紀最輕的、資歷最淺的醫師邱少君,是中醫部第二年住院醫師,邱少君醫師說,跟著前輩們早出晚歸,在大樹下問診,民眾候診區的位置,從頭到尾都沒有空過,但他不覺得辛苦。
此次義診團隊中,年紀最輕的、資歷最淺的醫師邱少君,其實是中醫部第二年住院醫師,邱少君醫師說,跟著前輩們早出晚歸,在大樹下問診,民眾候診區的位置,從頭到尾都沒有空過,但他不覺得辛苦。邱少君說:很多民眾對中醫其實是第一次接觸,對於中醫治療多少有些遲疑,像是雅瑪郡郡長荷西(TOME‘JOSE),她長期有腰痛的毛病,經過何宗融副院長診治後,腰痛的毛病馬上解除了,因效果很好,隔天再帶媽媽來看中醫。還有一位兩歲的女孩,右手沒有力、舉不高,右腳走得不穩,一開始是先掛小兒科,之後改看外科,本來以為是孩子左腦有一些狀況,影響她的右邊四肢,後來請她到中醫,使用傷科手法幫孩子右手肘關節復位,再針兩針丘墟穴和手一針,孩子的手就可以自然伸高且較有力氣,事後診斷原來是為手肘錯位。
在義診結束後,邱少君醫師反覆思考自己還能怎麼為東非的居民多付出一點,直到聽到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鄭宜哲分享,「義診是透過醫療去栽培當地善的種子」,對他來說感觸很深,此行見苦知福非常的多,也希望自己能夠多幫助有苦難的國家。邱少君醫師也分享了中醫的小故事,東漢時期中醫醫聖張仲景醫師,生在戰亂時代,在天災時同時發生飢荒跟疾病,跟現在的莫三比克有點相似,張仲景的家人也因此往生了大半,張仲景開始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最後完成了一本中醫界巨著—《傷寒論》,留於後世,張仲景醫師的這分精神,很值得學習。
邱少君醫師說,醫師最基本是治療疾病,如果能夠幫助非洲這塊土地,除了公衛部分、心靈部分,還能加入專業的護理部分,相信慈濟大家庭可以一起努力翻轉東非。(文/江家瑜、彭薇勻;攝影/慈濟基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