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齡化社會趨勢下,老年人疾病逐漸受到重視,包含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以及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增加。花蓮慈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暉凱在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羅慶徽副院長的指導下,與團隊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統計分析師劉品崧、高齡整合照護科醫師許晉譯、復健科醫師林書蔓、研究部醫學統計諮詢師王仁宏等人,自臺灣全人口健保資料庫,針對心房顫動患者使用不同口服抗凝血劑,對骨折與骨質疏鬆症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陸續完成兩篇研究文章,刊登在《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z952 和《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19.014510 ,其中前者為心血管系統類別排名第一的國際權威期刊。
抗凝血劑經常被使用在心房顫動患者上,以預防腦中風。近幾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上市,比起舊型口服抗凝血劑,對於腦中風預防,有著安全有效的優點,在全世界的使用率逐漸增加。據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估計,臺灣成年人罹患心房顫動風險約為15%,而年齡愈大心房顫動發生風險愈高,也越有機會終身依靠藥物來預防腦中風發生。另一個困擾銀髮族的疾病,是骨質疏鬆性骨折,尤其髖骨骨折,比起癌症有更高的死亡率;骨折後所造成的失能問題,對於長者及家庭是非常大的負擔。
黃暉凱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針對高齡長者中常見的心房顫動、骨質疏鬆性骨折病人,研究他們在長期使用腦中風預防藥物時,哪一種藥物可能有比較低的骨質疏鬆症及骨折傷害風險,讓臨床醫師以及病人在選擇藥物上,能夠更加放心。
團隊以健保資料庫分析2012-2016年間,平均七十歲的新發生心房顫動長者中,發現相較於傳統抗凝血劑,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骨質疏鬆症風險下降18%。再進一步分析2012-2017年之資料,發現相較於傳統抗凝血劑,心房顫動病患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顯著下降16%的骨折風險。
黃暉凱醫師指出,人體內幫助骨質生成的重要元素除了維生素D之外,維生素K也是必要的元素,但傳統口服抗凝血劑,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抑制維生素K,可能導致影響骨質生成,讓骨質疏鬆或骨折的風險增加。而新型的抗凝血劑,並不影響維生素K,使得新型抗凝血劑有著比較低的骨折以及骨質疏鬆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也得到國際間熱烈的討論與迴響。其中來自日本的學者提出問題後,黃暉凱醫師透過全球網路進行各地資料的完整搜尋後,針對容易造成病人死亡或者嚴重失能的髖骨骨折進行統合分析。而這樣熱烈討論的結果,再一次登上世界頂尖的期刊《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
黃暉凱醫師表示,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醫師在面對高齡病人選擇抗凝血藥物時,除了要考慮腦中風預防藥物的療效外,更需要考慮藥物所造成的風險。
相關連結:https://hlm.tzuchi.com.tw/en-GB/index.php/research/research-news/item/217-anti
黃暉凱醫師個人介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