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將在再生醫學、精準醫療、癌症治療、細胞治療等領域開展廣泛性合作,特別是研製低免疫原性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可應用於各類疾病細胞移植治療,並利於發展異體細胞治療以嘉惠更多的病人。
左圖:花蓮慈濟醫院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於九月十七日簽署「精準醫療與細胞治療合作意向書」。
右起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與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董事長涂醒哲。
右圖: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技術長張嘉佑博士說明與生技中心的合作計畫。
這項合作意向書簽署儀式於花蓮慈院舉行,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等人蒞臨見證。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臨床醫療是搶救生命,教學是為了傳承,創新研發是為了永續,確保生命品質。很感恩醫療志業在林欣榮院長的帶領下,與生技中心簽署合作,證嚴法師很歡喜也樂觀其成,醫療團隊用心的一步一腳印推動,加上生技中心的助力,相信願景一定會實現。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說,精準醫療與細胞治療是未來趨勢,生物中心與花蓮慈院合作,是科技與醫療的結合,兩者合心合力定能激發出更好的治療方式,來嘉惠花東甚至全臺的病人。
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表示,花蓮慈院位在地處偏遠的東部,卻能引領再生醫學風潮,非常有前瞻,而生物中心也擁有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細胞)、CAR-T細胞(嵌合受體T細胞Chimeric T cell Receptor)、蛋白質等等治療技術的研究,希望未來的合作可以讓醫療更向上發展,嘉惠更多的病人。
與會貴賓還包含生技中心特助袁照晶、生藥所所長蔡士昌、公共事務組專員吳宗翰、蛋白質工程組組長駱育壎、轉譯醫學研究室研究員周峰正、轉譯醫學研究室研究員莊弘盟,以及花蓮慈院副院長許文林、陳培榕、陳宗鷹、吳彬安、徐中平、黃志揚、研究部主任丁大清、副主任馮清榮、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主任孫立易、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技術長張嘉佑博士等人。
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細胞)有能力轉變為人體各種細胞種類,是非常具潛力的移植治療細胞來源,目前已開始被應用於巴金森氏症、第一型糖尿病、脊椎損傷與心臟疾病等細胞移植治療。林欣榮院長指出,為了促進相關移植治療普及化,必須要研製低免疫原性iPS細胞以減低病人因異體移植發生的免疫排斥。
因此,已擁有將iPS細胞高效率定向分化為特定神經元關鍵技術的花蓮慈院與慈濟創新研發中心,將結合生技中心低免疫原性iPS細胞平台,初期鎖定包含巴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等中樞神經相關疾病為主要開發領域,讓目前深受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可以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
在經濟部技術處計畫支持下,生技中心開發的低免疫原性iPS細胞平台,是一種採用異體細胞治療技術,有別於現行特管辦法規範的自體細胞治療技術,而異體細胞治療已是下一波的細胞治療趨勢。生技中心同時亦發展「嵌合受體T細胞(Chimeric T cell Receptor, CAR-T細胞)」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平台,具有獨特技術,且在標的開發、細胞製程和載體的應用上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已針對較難治癒的癌種進行藥物研發與驗證,本次與花蓮慈院合作,將為中樞神經疾病及癌症治療開啟嶄新的契機。
而花蓮慈院不僅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細胞治療領域,根據衛生福利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公布,是獲准可以施行細胞治療最多項目的醫學中心,包括治療實體癌症第四期、經標準治療無效之第一至三期實體癌,以及患有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缺損的病人等七項細胞治療(包含免疫細胞五項、非免疫細胞兩項)的適應症;另針對腦中風、脊髓損傷、軟組織缺損、慢性傷口……等多項與再生醫療相關治療項目,亦已進入審核作業。
依據市場調查機構資料顯示,全球人口高齡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各種老人疾病、癌症及慢性疾病接踵而至,加上各種未被滿足的疾病更是層出不窮,拜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讓全球細胞治療市場未來幾年將突飛猛進,估計產業規模將從2018年的81.3億美元,成長到2022年的186.5億美元,估算2018~2023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高達22.36%。
目前雖自體細胞治療佔整體細胞治療市場大宗,不過多數專家學者認為,未來幾年異體細胞治療將主導整個細胞治療市場,也因此生技中心的低免疫原的細胞治療平台因應而生,吳忠勳執行長指出,未來生技中心將積極與醫療機構和研究人員共同開發,由中心引導產業投入承接,預計可帶動細胞新藥開發公司和細胞生產代工廠等產業蓬勃發展,開發新世代再生醫療產品。
左圖:花蓮慈院與生技中心團隊蒞臨見證,雙方將在再生醫學、精準醫療、癌症治療、細胞治療等領域開展廣泛性合作。
右圖:花蓮慈院研究部副主任馮清榮(左)帶領生技中心團隊參訪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