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四日下午舉辦新書分享會,由內科部副主任王智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宇軒以及物理治療師黃意雯共同分享,現場還帶來兩位病友的見證。一位是三十多歲的腹膜透析病友曾先生,平時以走路為主要運動;另一位七十五歲的血液透析病友王先生,洗腎已經五年,日常主要運動也是走路,加上王智賢醫師教他的抬腳動作,練習腳的肌肉,在持續運動復健兩三個月以後,過去需要拄枴杖走路的王先生,現在已經可以不倚靠手杖行走。
臺灣有近12%國人患有慢性腎衰竭,九萬多人正在接受透析治療,且每年新增洗腎個案仍有八千至九千人,防治腎臟病無疑是重要的公衛問題。花蓮慈院與原水文化出版《慢性腎臟病科學實證最強復健運動全書》,由醫療團隊分享如何透過運動保護腎臟。花蓮慈院院長室醫務秘書李毅表示,這本書不僅推薦給腎病患者,就連健康的人也應該學習書中的運動復健方法,減少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遠離洗腎風險。
腎臟是負責排毒的器官,透過運動流汗,可以加速排除尿毒素,長期規律的運動更能維持血壓的穩定。王智賢醫師指出,腎病患者的下肢循環通常不是很好,血液容易堆積在雙腳造成腫脹,若是有持續的運動習慣,可以促進下半身血液回流。
今年七十五歲洗腎經歷五年的腎臟病友王先生表示,原本要依靠枴杖才能行走的他,現在已經可以不依賴拐杖走路,王先生說「對我們這些洗腎的病友,最怕的就是不運動,精神不好、越不想動,身體就會越糟糕。如果可以運動起來,一定會有效果,現在我就親身體會到了!」
運動也和藥物一樣,並不是越多越好,《慢性腎臟病科學實證最強復健運動全書》教導讀者該如何正確做運動,運用適合的運動處方,得到好的效果。賴宇軒醫師表示,規律運動對腎友有許多的好處,但在運動前如果有胸痛、心悸、水腫、端坐呼吸或是夜眠呼吸困難、喘、暈眩、間歇性跛行等心肺相關的危險症狀,都務必找醫師討論,經專業諮詢後再配合物理治療師,按照身體能力指標設計訓練重點,決定運動復健方式,降低風險。
花蓮慈院物理治療師黃意雯和慢性腎臟病護理師張逸真現場示範「坐姿胸推」,只要用椅子及彈力帶輔助,就能增強上臂的肌耐力,穩定手臂與軀幹的連結,讓手臂在支撐重物時不易受傷,加上「坐姿抬腿」運練大腿前側肌力,「坐姿平衡運動」能增加軀幹動作的穩定度。
王智賢醫師說,這些運動復健都是日常中可以做到的,只要每天固定花一些時間,坐著也能做,即便是躺著也有適合的訓練方式;春節假期將至,加上COVID-19疫情影響,王智賢醫師提醒大家在家中團圓過節的同時,別忘了把握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一起來運動,邁向「腎」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