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腫瘤手術成果發表會」,分享一般外科團隊自2017年中至今,已成功以腹腔鏡手術為二十位病人切除胰頭腫瘤,且復原良好的成果。由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陳培榕、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教授、外科部主任張睿智、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一般外科陳華宗教授、大腸直腸外科陳宗明教授以及兩位病友一起為這項傑出成果做見證。
根據統計,近年來胰臟腫瘤個案死亡率將近九成。陳言丞主任表示,因為胰臟位在後腹腔,時常會被忽略,而且早期病變症狀不是很明顯,如果癌細胞持續擴大則有可能會有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甚至會有拉肚子的症狀發生。如果癌症是發生於胰頭,則癌細胞有可能侵犯到膽管而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這時病人會有皮膚發黃、眼角膜黃、尿液呈現深茶色或皮膚會有發癢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有發燒或畏寒等症狀。
七十歲的林姓病友,平時三餐飲食正常,還有運動習慣,完全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直到今年農曆春節過後,在一次的聚會中,朋友們都覺得他明顯變瘦,且他也覺得自己有有較往常容易拉肚子的症狀,便在醫師朋友的建議下,來到腸胃內科就醫檢查,結果一掃超音波,發現他膽管有阻塞的症狀,進而抽血檢查,癌症指數偏高,確診胰臟癌後,便轉由陳言丞主任手術治療。
「手術後第二天我就到一般病房了,而且竟然一點都不痛。」林先生表示,真的很謝謝陳言丞主任跟醫護團隊,從頭到尾的治療都很仔細,一開始先解決膽管阻塞問題,等身體狀況穩定之後再來開刀。林先生說,聽說這個刀很難要開很久,但是我只住了一天加護病房,而且之後就跟沒事了一樣,整個連傷口都不痛了,現在健走運動也都不會喘,感覺又重新活過來了。
「我也七十歲了,很高興還有機會可以做志工!」同樣重獲新生的黃女士表示,自己是慈濟志工,除了骨髓關懷之外,還有協助花蓮縣各校學童健檢,會發現異常要特別感謝花蓮慈院家庭醫學醫科黃亮凱醫師跟小兒科朱紹盈醫師,去年暑假時見面就直說怎麼變更瘦了,特別是黃亮凱醫師提醒她一定要檢查,結果超音波一看就是肝膽有問題,於是她找腸胃內科醫師再深入檢查,竟是罹患胰臟癌,去年九月經陳言丞主任以腹腔鏡手術後,定期追蹤至今,一切良好,同時也持續在中醫科繼續針灸調養身體。
黃女士說,當時黃亮凱醫師跟很多醫護同仁、志工都很關心我,一開始其實我還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直到他們問我「打算志工只做到今年為止嗎?」我才認真決定要好好聽醫師的話,仔細檢查跟治療,手術後三、四個月,我又開始做志工了!希望大家如果有問題,一定不要大意,而且要好好聽醫護人員的話。
近7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臟的頭部,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自1935年發展以來,一直是治療胰頭腫瘤、膽管中下段、壺腹部,與十二指腸腫瘤的標準術式,在腹腔鏡手術中屬於極高難度的一種。切除臟器包括胰臟頭部十二指腸、肝外膽管、部分的胃與小腸等器官,甚至還需要作血管的切除與吻合,在切除後仍需進行精密且複雜的重建手術,包括胰腸、膽腸與胃腸吻合,是手術成敗的關鍵,手術風險高,術後併發症多,因此,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被稱為現代外科的聖母峰,是一般外科中最具挑戰性的手術。目前在臺灣只有少數醫院成功開展這項手術幫助病人。
「這項手術,我們開過年紀最大的病人是九十九歲!」陳言丞主任表示,腹腔鏡手術透過器械可以在手術時,放大五到十倍的視野有利於重要組織、器官及血管的辨識,而且相比傳統的傳統開腹手術,傷口小、出血少、傷害也能盡量減輕,就能大大放寬適用的年齡範圍,讓許多長者也能接受這樣困難的手術。
花蓮慈院一般外科團隊自2017年年中開始進行此高難度之腹腔鏡手術,目前已成功完成二十例手術,病患術後皆恢復良好與順利出院。陳言丞主任說,這項手術隊團隊來說也是個挑戰,很感謝病人及家屬的信任。通常病人在術後的飲食狀態恢復較慢,起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胃和小腸配合,所以,在接受術後除了配合用藥之外,還會提醒病人要要清淡飲食,減少高蛋白、高油脂食物,以避免腹瀉,同時也要注意澱粉攝取量。
圖:病友林先生、黃女士現身說法,見證手術成果。
圖: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左)、副院長陳培榕(右),感謝醫療團隊的付出。
圖:花蓮慈院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分享手術成果,也感謝病友及家屬的信任。
週五, 03 五月 2019 00:00
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腫瘤手術成果發表
位在腹腔深處的胰臟,與胃、十二指腸、空腸、膽道、脾等都有關連,使相關疾病手術相對困難,其中以「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困難度更高;而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Whipple Operation)也因此被稱為現代外科的聖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