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從心臟內科人手不足,到如今各專科及次專科皆有許多優秀的主治醫師、設施齊備,已可為花東病患提供和西部一樣高水準的心臟治療,
王志鴻副院長將三十多年來的點滴故事,化作《救心》一書,於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午在花蓮慈院舉辦新書分享會。
三十年前,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花東患者,即便幸運靠著溶解血栓的藥物打通阻塞,血管再通率也往往只剩六、七成;若是南下到高雄就醫,開車最快要四、五小時,北上到臺北求診也要至少五、六個鐘頭。出生於高雄,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的王志鴻,當時是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聽說花東地區沒有心臟內科醫師,便自行駕車來到花蓮,在花蓮慈院僅有兩位心臟外科醫師作為後盾的情況下,成為了花東地區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能施做心導管手術的醫師。
為了搶救寶貴的生命,只要聽聞病患即將送達醫院,王志鴻副院長必定守在急診室門口,親自將病患推到心導管室;對於長者或行動不便者,王志鴻幫他們穿衣、並給予擁抱,三十年來始終把「視病猶親」四字貫徹執行。和死神「搶」病人,王志鴻副院長已然拚盡全力,自一九九一年七月算起,至一九九五年八月,短短四年的時間,他獨自完成了九百四十三例心導管,幾乎全年無休,經常一天在心導管室待超過十二小時;正是這樣的仁心,帶動起整個心臟內科團隊,逐漸成長茁壯。
王志鴻副院長明白,只有一名會做心導管的醫師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努力在六年內讓花蓮慈院成為訓練心臟內科專科醫師的中心;如今花蓮慈院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以及來到新書分享會現場的重症加護內科主任陳逸婷、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楊秋芬醫師都是王志鴻的學生,更有許多王副院長指導過的醫師在全臺各大醫院服務,將這份「救心」的任務帶往更多地方,幫助更多患者。
「每次覺得自己動作已經很快,到醫院卻發現王副院長已經在心導管室裡了。」陳郁志主任感慨,自家距離醫院算住得近,只要接到緊急做心導管的通知,都會盡量在最短時間內趕到,沒想到還是王副院長到得更早。心臟內科病房護理長陳建皓也分享,當遇上經濟狀況不好的病患與家屬,王副院長甚至自掏腰包幫忙請看護,為的就是讓病患能受到最好的照顧,這件事帶給他莫大的欽佩與感動。
一九九八年,王志鴻副院長整合心臟內外科與醫技人員,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隨時待命為患者搶救生機,一旦出現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救心小組成員就能在三十分鐘內完成相關術前評估準備,待病患被送達急診室,直接透過綠色通道送至心導管室,十分鐘內完成心電圖並及時給予雙重血小板藥物。從患者抵達急診到進導管室打通心血管,平均約六十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較標準作業時間訂定的九十分鐘還更快速、確實,爭分奪秒就為了搶下更多寶貴生命。
二零一七年,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濟舵心臟嚴重堵塞,經檢查赫然發現三根血管堵塞80%,且血管嚴重鈣化。群醫束手,紛紛建議最好不要動,王志鴻副院長卻擔心他時刻有性命之憂,自告奮勇為張副執行長治療;手術過程驚心動魄,心臟曾停止長達二十分鐘,所幸最後搶救成功,且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張濟舵副執行長表示,當他知道執行手術的是王志鴻副院長,內心非常平靜,全心相信王副院長能夠幫助自己找回健康。
陳少琦先生是王志鴻副院長二十多年的患者,當年發現眼睛上方異常疼痛,到醫院檢查出患有高血壓,便開始了固定驗血、吃藥控制血壓的生活;直到三年前在王副院長的勸說下做了256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出一根血管堵塞65%,一根堵塞90%,便立刻動手術裝上支架,現在身體十分硬朗。陳先生分享自己面對疾病的態度,就是「有病不怕求醫」和「務必按時服藥」,很感恩王志鴻醫師的悉心醫治,解除了他身上許多未爆彈,降低危及性命的風險。
另一名喜愛運動的病友黃士銘先生,則是在打球時忽然暈倒失去意識,被緊急送往花蓮慈院搶救,到院前甚至一度失去呼吸心跳,所幸在王副院長與救心團隊的努力下,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黃先生說,當初病發時自己的女兒還很小,如今已經上小學,每每看到自己的孩子,都很感激王志鴻醫師的救命之恩,讓他能夠看見女兒成長的模樣,陪伴她長大。
王志鴻副院長特別感恩經典雜誌協助編纂成書,讓花蓮慈院心臟內科團隊三十年來的歷史,能夠留下紀錄。王志鴻總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對他而言,「救心」既是他身為醫師的職責所在,更是他一生的興趣,期許自己能夠搶救病患直到再也無法操作儀器的那天。三十年前單槍匹馬「救心」,成為花東地區心臟疾病患者「救星」的王志鴻,未來將和花蓮慈院的心臟內科團隊,持續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一起守護花東民眾的健康。
左圖: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濟舵感恩王志鴻副院長的悉心治療。
右圖:王志鴻副院長表示,對他而言,「救心」既是他身為醫師的職責所在,更是他一生的興趣,期許自己能夠搶救病患直到再也無法操作儀器的那天。
左圖:陳少琦先生是王志鴻副院長二十多年的患者,十分感恩王副院長解除他身上許多未爆彈,降低危及性命的風險。
右圖:喜愛運動的病友黃士銘先生分享,每每看到自己的孩子,都很感激王志鴻醫師的救命之恩,讓他能夠看見女兒成長的模樣。
撰文者:鍾懷諠
報 導:花蓮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