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陳英和名譽院長表示,運動醫學是一門範圍很大的科學,在醫療、教育、研究與個案本身的努力下,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將朝著守護所有運動選手及社區民眾目標前進。
不論是生活中的活動,工作中的勞動,還是運動愛好或職業運動,都能涵蓋在運動醫學的範疇中。陳英和名譽院長表示,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目前規劃針對一般民眾會提供包含骨科、復健科、疼痛科、中醫科...等結合中西醫的跨科整合性服務,對於運動選手除了建立起快速通關的醫療服務,還會結合高科技的儀器,科學化分析與研究,希望能對選手的運動表現及教練的訓練方式能有所幫助。
啟用初期,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與慈濟大學合作,引進國際間最先進的動作分析系統-高速立體動作分析系統,以及步態測力板。慈大物理治療系主任林光華表示,高速立體動作分析系統,在國際間主要是應用於醫學及職業運動訓練,藉著在人體上貼上41個光球,再透過8台高速光學紅外線攝影機,記錄受測者肌肉、骨骼及關節的運動軌跡及模式,一秒鐘可生成200張影像,建立起全方位的3D立體動作動態模型。
除了引進高科技儀器,在經過將近一年的試行運作後,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正積極投入花蓮地區基層選手的運動衛教,包括自我核心肌群鍛鍊、肌肉放鬆訓練、心理壓力管理等,期待能提供選手身心靈的照護。運動醫學中心執行秘書劉冠麟醫師表示,基層的運動選手就是每個運動項目的寶,希望能透過運動傷害之診斷與治療、運動技巧之評估與修正、運動員之健康管理、運動員之潛能鑑定與建議、運動員之運動功能檢測與改善等五大面向的服務,從源頭開始守護,將運動選手的照護向下札根,並協助需要增能或醫療的選手,讓這群臺灣之光能更加閃耀。
「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的成立,最直接的受惠者就是東部地區的孩子們。」花蓮縣教育處劉美珍表示,去年全中運花蓮的孩子們拿回了19面金牌、15面銀牌跟11面銅牌,這是近幾十年來最好的成績,當然這些最重要還是所有選手、教練與家屬的努力,但也能見證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用心陪伴守護的成果,希望在正式揭牌啟用後,運動醫學中心能陪著選手拿回更多的榮譽。
「或許這些孩子的成績要十年後才會被看見,但是他們都是臺灣運動寶貴的基層幼苗。」有臺灣運動科學之父之稱的國訓中心董事陳全壽特別感謝花蓮慈院深入基層的方式。陳全壽說,四、五十年前自己身為運動員的時候,其實有些訓練方式可以算是在土法煉鋼,如果當時能有更系統化的運動科學研究,相信許多運動選手的成績會更好,但是要成立運動醫學中心不是那麼簡單,醫療與研究必須互相支援,所以,特別感謝花蓮慈院能結合醫療與大學教學研究的資源,成立運動醫學中心,對所有的民眾與運動選手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我要代替所有的運動選手向花蓮慈院說聲謝謝。」之前也是臺灣國手身分的國訓中心競技強化委員會主任李福恩表示,包含自己的恩師楊傳廣在內,花東地區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運動選手,但在培育過程中也曾看到許多選手不順利的過程,因此很感謝花蓮慈濟醫院願意在東部地區成立運動醫學中心,投入資源守護臺灣的運動選手,有專業的醫療以及系統化的研究分析,對於整個臺灣運動界的舉才、育才都非常有幫助。李福恩說,自己也是運動選手出身,所以,更能體會選手從小成長過程的艱辛,還有可能遇到的狀況,希望在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的守護下,選手能有更好的表現,更長的選手生命。
運動醫學的醫療不是只有單純的骨科、復健科的問題,其實還包含了許多不同領域,林欣榮院長以治療運動傷害,其實在傳統手術上還可以加上再生醫學等方式,有機會能讓運動員恢復的效果更好。
4月18日中午,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復健科主任梁忠詔、疼痛科主任王柏凱、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楊仁宏、物理治療系主任林光華帶領慈濟醫療與教育體系主管,以及行政法人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董事陳全壽、競技強化委員會李福恩主任、東華大學林嘉志教授、花蓮縣教育處劉美珍處長、游泳隊張育銘教練等貴賓,共同為「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揭幕。
圖:高速立體動作分析系統,藉著在人體上貼上41個光球,再透過8台高速光學紅外線攝影機,記錄受測者肌肉、骨骼及關節的運動軌跡及模式,一秒鐘可生成200張影像,建立起全方位的3D立體動作動態模型。
週三, 18 四月 2018 00:00
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揭碑儀式
「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2018年4月18日中午正式揭牌啟用。整合了花蓮慈院各醫療專科資源,並邀請梅約醫學中心生物力學大師-安介南博士擔任顧問,同時連結奧委會菁英人才計畫、國家訓練中心、台灣運動醫學會、慈濟大學與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及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心理諮商師協會等外部專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