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臺大醫院及醫學院院長的楊思標教授,有太多在臺灣醫療史上創立的「第一」。他是臺灣光復後,第一代下鄉田野調查的醫師─1952年,只因三位前來求診的肺病患者皆來自基隆,讓他遠赴金瓜石礦區展開調查,追蹤出臺灣最早因工作環境所導致的疾病─肺塵病,更對工安環境與疾病提出重大提醒。
五○年代,楊思標推動並召開臺灣首度的跨院定期「聯合胸腔疾病討論會」。1957年,他檢查出臺灣第一例肺癌病患;1971年,他籌辦並主持臺灣首次國際醫學會議;1979年,他擔任臺大醫院院長期間,臺大成功完成亞洲第一例、全球第三例的「三肢坐骨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手術」……更重要的是,他出生自臺灣肺結核病橫行的1920年代,長達四分之三個世紀,他為臺灣結核病的診治、抗疫與研究,做出卓越貢獻。
圖說:花蓮慈院舉辦《百歲醫師以愛奉獻》新書發表,邀請國寶級的防疫專家楊思標教授分享他的醫者之路。
二十三日上午,花蓮慈院舉辦《百歲醫師以愛奉獻》新書發表會,由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與花蓮慈院感染科專家副院長王立信聯合推薦好書。證嚴法師也特別在書中以「人醫人師,百歲典範」為序,推薦這本書。
左圖:楊思標教授(右一)與第一屆慈濟護專學生合影(楊思標提供)。
右圖:楊思標教授(右二)年事雖高,身體還算硬朗,每周依舊遠來花蓮慈院教醫學生判讀X光片。
楊思標教授年事雖高,身體還算硬朗,每周依舊遠來花蓮慈院為醫學生教學或開會。每周四傍晚,楊思標從臺北搭乘火車到花蓮;周五上午八時,準時參加慈濟醫院胸腔科醫師的影像討論會;九時半指導年輕醫師、學生判讀X光片,這個「周周往返花蓮」的例行行程,從花蓮慈院一啟業就開始,持續超過三十年了,至今從未間斷。
自1978年起,楊思標協助花蓮慈濟醫院至今,育才無數,為偏鄉醫療奉獻心力的仁心仁術,堪稱世紀人醫典範。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說,說起楊思標教授,相信國內大多數的胸腔內科醫師都得尊稱他一聲「老師」,其實楊教授不用多說什麼,只要看到他拄著拐杖出現,就是對年輕醫師最好的身教。將近百歲的長者,還是那樣地堅毅、樂在付出,實在很令人感動。
左圖:簽書會現場,在林俊龍執行長(左)與楊思標教授次子楊錫欽醫師(右)的陪伴下,楊思標教授(中)親自一一為民眾簽書祝福。
右圖:在新書發表會現場,教學部行政主任梁淑媛(右一)與醫務部組長王亭諮(右二),特地送花感恩致力於教學與醫院行政的楊思標教授(左二)。
簽書會現場,楊思標親自一一為民眾簽書祝福。楊思標說,「我當醫生超過一甲子,但最感到驕傲的,就是來慈濟!」新書發表會中,楊思標說,他人生第二階段的目標是要為社會付出、工作到一百歲,「要做到一百歲,才是第二次退休喔,而就算是百歲,只要走得動,我還是要來慈濟。其他地方都不去了,只要來慈濟。」這是一生奉獻給臺灣醫療的楊思標教授,百歲的生日願望。
繼承父志的楊思標教授次子楊錫欽醫師,這天,也出席新書發表會,向他的人生導師致敬。楊錫欽本身也是位胸腔內科醫師,不僅承襲父親判讀胸腔X光的好本事,更跟隨著父親的腳步走入瑞芳礦坑,守護罹患塵肺病礦工的健康。楊錫欽醫師說,這本書不僅是臺灣醫療發展百年縮影,更包含了父親一生的對醫療、對生命的價值觀,無論對研究臺灣醫療史的研究工作者,年輕的從醫學子、護生而言,都是一本活教材。
◎臺灣的肺結核防治 楊思標抗癆有功
而談到臺灣的肺結核防治,一定會提到楊思標教授的貢獻。花蓮慈院感染科專家王立信副院長表示,四十年前在台灣,肺結核是讓人聞之色變的傳染病,有不少病人甚至因結核菌感染而喪命。這本書不僅記錄楊教授從醫學生蛻變成大醫王的學習歷程,更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是醫學生成為好醫師的起點,從中體驗「以病為師」的真義,是年輕醫師學習生涯中的最佳醫學教育典範。
其實,楊思標教授本身就是胸腔科的權威,專長於肺病、肺結核及肺癌的治療。楊教授從日治時間習醫以來,即專注在胸腔領域,特別是肺結核的臨床診治、學術研究、大規模的疾病調查及防治,臺灣重要的防癆政策,他幾乎無「疫」不與。更帶著他的子弟兵跑遍全臺,舉辦胸腔病學討論會,提升臺灣各地胸腔科醫師對X光片的判讀及診療能力。他一心一意,希望提升保護肺部,加強肺病的治療效果。
七○年代,調查研究發現,山地原住民罹患結核病的比例高出平地居民一倍。「當時沒有全民健保,他們沒有錢治療,又傳染給家屬、部落族人。」楊思標沒辦法沉默地看著病人,因為沒錢而得不到醫治,於是他和學生積極爭取山地結核病防治計畫,也獲得省政府專款支持。「後來,我們就可以幫原住民申請經費,提供免費的醫療,如果願意配合,大概六個月就可以治癒。」楊思標說。
解決了醫療費的問題,但接踵而來的,卻是病人返家後,必須孤單地面對長達三到六個月的長期服藥。有些病人會忘記吃藥,或是無法忍受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一旦停藥,就容易產生「抗藥性」而更難醫治。如此,不但會繼續傳染給他人,病人本身則更受苦,甚至有邁向死亡的高風險。
於是這位把病人健康看得無比重要的楊思標,又做了一般人不太常做的雞婆事。他要他的子弟兵和他一起,「拿起電話,追蹤病人」,提醒病人按時服藥、按時回診,一個也不能少。但是,這樣的關懷還是不夠。他每每見到證嚴法師,必再請託,能否讓慈濟志工前往關心需要長期抗戰的肺結核病患,於是慈濟志工又多了一項愛的業務:關懷、提醒肺結核患者按時服藥。
一直到1997年,臺灣開始實施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都治計畫」(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也就是由醫療照護人員親自送藥,執行「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這套監督病人確實服藥的政策正式上路後,楊思標對返家服藥的病人才稍微安了心。都治計畫落實執行後,臺灣結核病發生率,以平均每年4.4%的降幅持續下降,帶來了極佳的成效。
然而,不論時代怎麼進步,楊思標的心思不曾遠離病人。楊教授手上永遠有一份病人清單。他就算年紀再大,卻還是很關心病人,要是病人沒有回來複診,教授就會要學生打電話去關心病人的現狀,是否有持續服藥及檢查。後來,楊思標教授的學生胸腔內科李仁智醫師也來到慈院服務,努力推展「肺結核都治」計畫,由專人每天把藥送到病患家中,直到病患服藥完畢,方才離開。此正是落實楊教授想要幫助病患擺脫肺結核的根本精神。
臺灣肺結核的防治工作,楊思標曾打過美好的一仗。這位仁醫,挽救的不僅是病人的生命,他每一次主動出擊的慰問與關懷,撫慰了受苦病人的心,更隱藏著醫者對後輩的諄諄身教。
圖說:簽書會中,除了有醫院同仁外,還有來自南京蘇州明基醫院的貴賓(下圖左)以及花蓮在地校長(下圖右)都慕名而來,感恩楊教授對台灣醫療的奉獻。
週五, 23 三月 2018 00:00
百歲醫師以愛奉獻 楊思標教授的醫者之路新書發表會
臺灣胸腔內科的祖師爺─楊思標教授,不僅是臺灣胸腔X光判讀之父,更是肺結核診治、抗疫與研究的權威,「他的人生是一部臺灣百年醫學史」。在世界結核病日(03/24)前夕,二十三日上午,花蓮慈院舉辦《百歲醫師以愛奉獻》新書發表,邀請國寶級的防疫專家楊思標教授分享他的醫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