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林等義人生中的第一張相片,攝於小學三年級,右為十妹。當天為三哥的訂婚日,林等義難得的穿上新鞋。
右圖:林等義珍藏的家人合影。左一為父親、左四為林等義、左二為十妹。其他為叔叔一家人。
熱愛醫檢工作 林等義的生命故事
◎那曾經艱困卻緊密的年代
會走上醫檢師這條路,林等義是憑著刻苦苦讀的。民國四十年出生的林等義,是個生於雲林縣莿桐鄉的「田庄囡仔」,「阮莿桐是一個小農村,大部分攏是咧作田ㄟ。」忠厚老實是他渾然天成的天性,也是最佳代名詞。林等義家中共有十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九」。一家大小食指浩繁,全靠父母種田來養活。家庭生計比較困難,那時的日子,是清苦的。「剛好男、女生各半,一家人就可以打籃球比賽了。」生活辛苦,卻給了林等義面對人生獨到的幽默感。
◎生命中的第一堂人生課題
林等義十三歲上初中時,遇到了生命中第一次的生離死別,而離開的主角,就是他最摯愛的母親。「媽媽每天都跟爸爸去種田,中午時分,兩夫妻準備回家用餐。爸爸騎著鐵馬載媽媽,半路上,媽媽身體不舒服就昏倒了。」在那個年代,雲林還沒有大醫院,家人只能趕緊將母親送到鄉下的小醫院。一直嘔吐不止的母親,後來被轉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病情時好時壞,半年後,母親就離世了。「那時候才十幾歲,就沒有了母親。心裡是很難接受的。」林等義說。
這件事,在林等義心中也埋下了學醫的種子。
圖:林等義(左)與母親(中)僅存的唯一一張合影。
當日為三哥(右)訂婚日,攝於雲林火車站。
之後的日子,更辛苦了。父親找到了清晨送報紙的工作,一百多戶的訂戶,範圍廣達方圓十公里。那時候送報紙是騎腳踏車的,父親一個人沒辦法跑那麼大的範圍,孩子們就分區幫忙送。其他的兄弟姊妹都到外地工作、求學,送報紙,就是父親和林等義兩個人的工作。
「那時候派報跟現在不一樣,報社總部在臺北,報紙印好了,再用『拖拉庫』沿路『丟』,一路送往南部。雲林大概是清晨四、五點派報,我爸爸都要去路邊『接報紙』。」那時候正刊跟副刊是分開的。父親回家後,還要將正刊與副刊一份一份的摺疊好,再出去送報紙。這樣的報童經驗直到林等義到外地讀書為止。每逢寒暑假回家,林等義就會繼續幫忙送報紙。
「我爸爸很支持小孩子讀書!」林等義的父親認為,他沒有機會讀很多書,才沒辦法「食公家頭路」,所以十個孩子,一定都要好好受教育。「爸爸真的很辛苦的扶養我們十個兄弟姊妹長大。」林等義說。
那時候家裡常三餐不繼,「晚餐都不知道在哪裡。我們只好去賣報紙,拿剩下的報紙去賣回收,賣一賣,才有錢買米;還有種『豬菜』(地瓜葉),割一割,拿去黃昏市場賣,人家會買回去『飼豬』。」這些不算多的錢,就是當天全家十一人的晚餐費!可能只是買米粉煮鍋粿仔湯、或是煮一鍋番薯粥,那就是一餐了。「這些食物,卡早是吃到活欲驚死!現在卻變成養生美食。」林等義笑著說。「想起那段日子,還是覺得『很恐怖的』。」
圖:國中時期的林等義。
「那樣的苦日子都熬過來,覺得人生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關口。」林等義一路苦讀,考上臺中中臺醫事技術專科學校(現為中臺科技大學),最終成為一位醫事檢驗師。「我學醫的初衷就是想要幫助病人。學這一行,不管是我的家人、朋友,能更容易替他們解決問題。」林等義,是家族裡的第一位醫療從業人員,也就此改變了整個家族!直至今日,家族裡除了他一位醫檢師,姪子也成為家醫科醫師,返回雲林的家鄉開業,照顧鄉親;外甥、姪女也陸續成為急診醫師與專研腦神經研究的大學教授。
左圖:於臺北仁愛醫院實習期間的林等義(攝於1971.11.04)。
右圖:於臺中順天醫院實習期間的林等義。
「學歷很重要,但是工作態度更重要!」全校第二名畢業的林等義,於民國六十四年服完兵役,擔任嘉義聖馬爾定綜合醫院檢驗室主任。為了讓自我醫檢專業與經歷更上層樓,林等義到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任職,從專職夜班的醫檢師做起,「那時還碰到當年被喻為『二戰以來,臺灣最大破壞事件』的賽洛瑪颱風來襲,實驗室的門窗都破光光,儀器險些都要被吹走了。」
左圖:服兵役時期的林等義,於墾丁和「金馬號」客運合影。
右圖:擔任嘉義聖馬爾定綜合醫院檢驗室主任的林等義。
民國六十六年,林等義到了臺北國泰綜合醫院就職。國泰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黃慶三最常稱讚的,就是林等義「實在很認真在做事情」。林等義說,在醫界領域工作,最重要的是有「多一點關懷的心」,而不單純視為賺錢的職業,這樣就失去在醫學領域工作的目的。有時候,檢驗實驗遇到困難,林等義會將此事擱在心上。突然想通了,即使人已經在宿舍,他都要趕快回實驗室解決。那樣的熱忱,一直都在。
◎支援二星期 轉變後半人生方向
民國七十五年,花蓮慈院啟業,全院僅有約一百名員工,各方面資源相當不足。臺大醫院調派醫師來花支援,醫技類別由國泰綜合醫院支援,也因為這樣的因緣,牽起了林等義與花蓮慈院的綿綿長緣。
初期的花蓮慈院檢驗科,人力極度短缺,只有五位同仁,卻要面對龐大的檢體量,檢驗急需人手協助。七十六年三月到花蓮慈院支援的林等義,當時已是國泰醫院血清免疫組的組長,正好補上了這個空缺。兩個星期的支援期很快的就到了,臨別前,林碧玉副總再三慰留林等義,到花蓮「一起奮鬥」。
兩個星期的支援,就這樣改變了林等義後半輩子的人生。林等義回到國泰醫院後,陸陸續續接到幾次林副總的來電,業務繁忙的林等義,只將這件事擱在心上。當時國泰醫院已經是區域醫院的規模,準備邁向醫學中心(*註1)。醫檢領域評鑑經驗豐富的林等義,在花蓮慈院接受地區醫院與區域醫院評鑑時,都義務來花協助。
(*註1:臺灣醫院評鑑等級為: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準醫學中心->醫學中心。)
有一天,正在國泰醫院值班的林等義,忽然被邀請到院長室,一進門就看到 上人、林副總、國泰醫院院長陳炯明、副院長王欲明(*註2)。 上人親自邀請林等義到花蓮慈院服務,在院長、副院長的支持下,林等義在七十七年三月一日到花蓮慈院就職。
(*註2:花蓮慈院啟院前:由杜詩綿、曾文賓、陳炯明、王欲明共同主持花蓮慈院籌建委員會。)
圖:
◎花蓮慈院的檢驗醫學科
林等義主任所帶領的檢驗醫學科,經過近三十年的共同努力,在軟體、硬體上漸漸成長、茁壯,從不到十位的同仁,到現在五十位醫檢師的蓬勃團隊。帶領同仁的方法,林等義也有他的一套邏輯。醫檢師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林等義用他的方式,學習和年輕人相處。
「隨著社會變遷,每個年代都有專屬的年輕人特色。」為了能和年輕人打成一片,林等義在四十五歲時,拿到汽車駕照,為的是周末時載單位上的年輕同仁、實習生一起去「走一走」,讓大部分離鄉背井的他們,也能在花蓮感受到「家」的溫暖。
林等義說,早期的年輕同仁比較喜歡戶外活動,下班後,大家就一起去郊遊、露營,到餐廳「坐一桌」一起吃合菜;現在的年輕人,比較喜歡滑手機、「吃網路的東西」(團購)。林等義說,這些都很好,都應該尊重,「我們要習慣年輕人的style,而不是希望年輕人來接近我們,不然雙方永遠都是兩條平行線,是不會有交集的」林等義說。
◎五十二歲重返校園 「想欲知影足多醫檢知識!」
身為醫檢師,最重要的,是守護生命的用心與決心。民國八十六年至八十七年,在林碧玉副總勉勵與支持下,林等義與藥劑科主任謝維清、財務室主任林素雲,一同北上就讀臺灣大學公衛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學分班。民國九十三年,林等義以五十三歲的年紀,重拾書本,再次回到校園,攻讀中山醫學大學生化暨生物科技研究所。
就讀在職專班的林等義,開始每周末通車的日子:「星期五搭深夜十一點五十八分的夜車出發臺中,七、八個小時的車程,正好在火車上補眠,醒來時臺中就到了,剛好能趕上早上八點的課。」「我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所長都對我很好。」林等義說,那段身兼工作與學業的日子,他說「一點都不會辛苦,咱就足想欲知影足多醫檢知識!」那份求知的熱情,讓他常保年輕。
三年後,林等義順利的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那年,他五十六歲。工作之外,林等義目前也在慈濟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授課,林等義常跟後輩醫檢師、學生勉勵,「醫檢師這個行業,是不能說『我不會』的,只要是檢驗領域,你都要會!」
◎林等義的檢驗哲學
林等義說,檢驗醫學科,是跟著時代背景演進的科學。他剛從學校畢業時,臺灣還沒有出現愛滋病這個疾病,PCR (聚合酶連鎖反應)、分生檢驗都是他後來自學的。醫檢師就像所有的醫療領域一樣,一輩子都要終身學習!學校教育不可能一次就將所有的知識教會你,但是能訓練你,有問題時知道能去哪裡翻資料,醫學領域以前十年改變一次,現在兩年、五年就有大幅度的進步。醫學知識永遠學不完,但是只要有心成長,就不難。
「坐在檢驗科前等候區的病人,那個眼神,都在期待著你能替他解決病苦,離苦得樂。」林等義常跟同仁分享,病人是將生命交給我們檢驗,不像化學物品,失敗了可以重來,醫檢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一刻都馬虎不得!現在的林等義,除了擔任主任的行政職外,主責多發性骨髓瘤的鑑定與愛滋病確認檢查。
多發性骨髓瘤的檢驗報告,並不單純只依賴儀器檢驗,更重要的,是藉由人工判讀複雜的圖形,需要的是多年的經驗與耐心。林等義會涉入多發性骨髓瘤的檢驗領域,背後是有一段小故事的。
檢驗師的職責,是將檢驗的結果與建議,提供醫師做為診斷依據。「不超越醫師的診斷,是醫檢師的立場。」林等義強調。但是多年前,林等義發覺一位病人的檢體報告,疑似為多發性骨髓瘤,在他的奔走下,醫療團隊重啟個案追蹤,病人也有了接受妥善治療的機會。當時還在花蓮慈院任職的血液腫瘤科李啟誠醫師(現任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再三感恩林等義的提醒,這件事,給了林等義很大的鼓勵,也讓他開始涉入多發性骨髓瘤的檢驗領域。
圖:在醫檢領域奉獻一輩子,也在花蓮慈院走過二十八年歲月的林等義。(攝/劉明繐)
「我一直都很熱愛身為醫檢師的這份工作!」林等義的十位兄弟姊妹,現在只剩下五位,「他們,是我內心裏面的二分之一!」獨自一人在花蓮奮鬥的林等義說,花蓮慈院的大家庭,就是他在花蓮最大的支持力量!林等義會一直「堅守初發心,持續以醫學檢驗為志業,奉獻所學專業,守護花東民眾健康!」
◎花絮故事:
圖:攝影是林等義的嗜好(攝於1994.05.14)。
當完兵後,二十四歲的林等義,從姊夫借他的第一台「雙眼底片相機」走上攝影之路。他自己擁有的第一台相機,是來花蓮慈院任職後,跟當時的總務室主任周賢輝買中古相機。節儉的林等義,直至今日,所擁有的三台相機都是向人買二手的。時常看到他帶著相機在慈濟園區漫步,他都笑說,他在「偷拍」。他最愛拍老人家與小孩子,因為,「老人家與小孩子,是最感動人的!」
圖:二O一O年,林等義(左圖左一/右圖右二)參加蘇州義診團。
那次的義診經驗中,有兩個個案,讓林等義至今難忘。
「叔叔,我以前是很能跑很能跳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現在想動都動不了了。」在蘇州義診時,林等義負責接引會眾進診間。那是一對母子,小學年紀的孩子罹患肌肉萎縮症,是被「抬」進診間的。孩子雖然患病,看到林等義時,臉上卻滿是笑容。
母親焦急的向醫師細說,家裡花了很多錢帶孩子去做基因治療,病情卻一直沒好轉。「大陸的醫生是很強悍的!」林等義說,醫師先支開孩子,單獨嚴厲的訓斥那位母親「那個治療是沒用的妳不知道嗎?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做。」「這孩子一輩子都會這樣了,而且會狀況只會越來越差!」母親最後只好無奈的帶孩子離去。
準備離開時,由慈濟師兄、師姊合力用椅子將孩子抬下樓。樓梯間轉彎處,孩子忽然轉過頭來,臉上露出非常燦爛的笑容,向樓梯頂端的林等義說:「叔叔,謝謝你,再見!」林等義說,那是充滿希望的笑容,也許在孩子心理深信,這次的「看大夫」,會讓他有機會再站起來的。林等義卻知道,孩子的疾病,只會越來越嚴重……林等義說,那個「回眸燦爛一笑」,至今他想起來,心裡還是,好痛。
還有一個七、八十歲的老爺爺,只會說方言,由還在讀高中的孫子陪伴看診、翻譯。醫師看了檢查報告,很沉重的向孫子說,老爺爺罹患的是肝癌,要立刻到大醫院複診。林等義說,醫師重複了很多遍,孫子一句話也沒回,頭只是越來越低、越來越低,「你有聽懂我在說什麼嗎?要立刻帶爺爺到大醫院複診。」醫生再次詢問。孫子很小聲、很小聲地說,「家裡已經沒錢讓爺爺看病了……」。
幸好,醫療團隊將個案通報慈濟基金會,接手後續關懷事宜。林等義說,他看到病痛無助的苦;也看到慈濟慈善,帶給病人一線希望。(撰文/魏瑋廷。照片/林等義提供)
週四, 05 五月 2016 08:00
檢驗醫學科林等義主任的生命故事
「我真的很熱愛我的工作,更愛身為醫檢師的這份使命!」
「和花蓮慈院一同走過近三十年的歲月,我的內心始終如一。
當年就是想在慈濟醫院服務,現在,也是一樣!」
花蓮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林等義主任娓娓道出走在醫檢路上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