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來臺求醫 山東老嫗重拾幸福新「膝」望
七十八歲的孫女士,來自中國大陸山東省青島市,三十多年來雙腿一直被「退化性關節炎」的毛病困擾著。近兩年狀況越來越嚴重,透過兒子在網上搜尋,找到了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陳英和名譽院長。孫女士在六月底到院,隔天即接受雙膝的「微創式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在四腳拐的協助下逐漸恢復行走功能;十天後,便順利出院返國。
「膝蓋疼得,我得用爬的才能上樓梯!」孫淑香女士說,三十多年來,每次雙膝疼時,總能忍一忍就過去,隨著年紀漸長,情況越來越嚴重,近兩年不但影響行走功能,需要拄著枴杖才能勉強行走,卻也憂心術後疼痛問題,讓她一直拒絕就醫。
孫女士的兒子馬先生透過網路搜尋得知,花蓮慈院陳英和名譽院長從二OO三年底,從美國引進微創式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改善傳統膝關節手術復原速度慢、術後疼痛感大等缺點。陳英和更跳脫傳統思維,重新為微創手術研發專屬的手術工具器械,更在技術上進行改良,讓手術安全度與切骨精準度都大為提升。陳英和研發的「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器械組」,在二O一O年榮獲「第七屆國家新創獎」與「臺北生技獎產學合作銀獎」的殊榮肯定,並取得專利,成功造福世界多國患者。也讓馬先生下定決心讓從未出過國的母親,從中國大陸跨海來到臺灣求醫。
孫女士於六月底抵達花蓮慈院,經由x光檢查報告,確定孫女士的雙膝蓋嚴重磨損。陳英和表示,一般膝蓋在健康情況下,頂端會呈現圓弧狀,但孫女士的則已磨平,加上退化性關節炎長久下來,會導致關節變形,原本腳型正常的人就有可能變成O型腿,孫女士的雙腿已經呈現向外彎曲約二十度。
在確定手術必須性與可行性後,孫女士隔日即接受雙膝的微創式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孫女士在術後第二天,不但可以下床,包括疼痛指數,行走方式,相較於術前都大有改善,更能在四腳拐助行器的協助下逐漸恢復行走功能。十天後,孫女士便順利出院,返回山東。陳英和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經過一至兩個月的枴杖回復期,即能放開拐杖自主行走。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在臺灣是很常見的手術,陳英和院長表示,困難度並非最高,卻容易因為種種因素,導致術後成績不甚理想,病人反而覺得更不舒服。因此,陳英和從二OO三年底,由美國引進微創式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一改傳統術式在膝蓋留下長達二十公分長疤痕,微創手術將傷口縮小至一半,大約僅有十公分左右的傷痕。大幅減少手術後的疼痛,加快術後恢復,並減少住院天數。
看到母親恢復狀況大幅改善,最開心的莫過於兒子馬先生。他說,花蓮慈院不僅有優秀醫療團隊,更有專責海外病患就醫事宜的「國際個案服務中心」,在抵達臺灣前就先透過網路郵件聯繫,讓醫療團隊清楚掌握母親的病情,並擬定詳細的醫療計畫,讓家屬安心又放心;更感恩陳英和院長的細心治療,讓母親的行動能力得到大幅的改善。
陳英和提醒,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問題,包括體質因素、工作形式、運動方式,都會造成關節退化。民眾一旦有不舒服的症狀還是要盡早就醫,遵循醫師所給予的適當藥物治療、衛生教育,或是選擇接受玻尿酸注射、PRP注射(血小板濃厚液注射)等多元治療方式。病況嚴重時,民眾也應接受醫師適時建議,進行手術治療,才是真正對病情有幫助的方法。
圖:陳英和名譽院長(中)和物理治療師黃貞茹(左)為孫女士進行復健。
圖:術後孫女士逐漸恢復行走功能,最開心的莫過於陪伴的先生(左)和兒子(右)。
圖:術前術後x光報告比對圖。左圖為術前,健康膝蓋頂端會呈現圓弧狀,孫女士的則已嚴重磨損、磨平,且雙腿呈現向外彎曲約二十度O型腿狀;右圖為孫女士接受「微創式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的雙膝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