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院感恩會中,小班克不僅唱著新學的中文童謠《兩隻老虎》,也特別用中文感謝照顧他的醫護團隊,讓她重拾健康。
今年十三歲的「小班克」(Somsaksy Panekham),出生時鼠蹊部就有一點一點如豆子大的紅色凸起點,直到七歲時,開始感到紅腫疼痛,而且動靜脈血管畸形及微血管畸形開始擴散,遍布右側大腿至臀部,讓爸爸阿肅更心疼的是,如今女兒兩腿間的動靜脈血管畸形腫瘤已成為拳頭大小,垂掛在兩腿間,影響到如廁及行動。而右臀部下方因為摩擦產生了小傷口,儘管擦了寮國當地醫師開立的藥膏,傷口在走路時的反覆摩擦下始終無法癒合。
「小班克右腿的動脈與靜脈是沒有經過微血管就直接相接的『動靜脈畸形』,這是最不容易處理的狀況。」主治醫師整形暨重建外科主任李俊達表示,若要手術移除小班克的動靜脈血管畸形及微血管畸形並不容易,因為她大腿深部的動脈與靜脈連接在一起,從下腹部延伸至鼠蹊部、右大腿,加上包覆大腿皮膚表層的微血管畸形面積很大,若使用雷射方式移除,得進行十次以上的雷射手術,還可能引起大出血;另一種治療方式則是使用栓塞手術,但可能會造成皮膚潰爛或引起併發症,若要全部移除是較為困難。
經過醫療團隊仔細的評估,治療方式優先以移除影響小班克生活最大的動靜脈畸形瘤為主,李俊達主任說,先由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腹部影像診斷科梁博欽主任透過血管栓塞手術減少腫瘤的血液供給量,待動靜脈血管畸形瘤因為供血量減少,開始發黑萎縮後,接著由李俊達主任、整形外科團隊及臺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聯手移除腫瘤,並使用超音波刀邊切除邊將血管阻塞,不僅對正常的皮膚組織傷害較小,也能降低出血量。手術順利於三小時內切除了直徑約十公分,總重兩百七十公克的腫瘤。
為了克服語言溝通障礙,護理團隊在照護上也是費勁心思。整形外科病房的護理師與翻譯志工一起製作中文、寮文對照版本的護理照護手冊,除了文字,一旁還有護理人員畫上可愛的插畫,整形外科病房護理長陳怡陵表示,只要護理人員到病房詢問小班克與板太太的狀況,都可以透過繪本手冊來溝通,手冊上的可愛插畫不只讓她們更容易理解醫護人員將要進行的檢查動作,也能降低她們的不安與緊張感。
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教授表示,腫瘤不論大小,只要位置長得不好,就會增加手術治療的困難度。像是罹患鼻竇癌的板太太,腫瘤長在臉部,不僅麻醉是一大考驗,在臉部做手術會影響到眼睛、鼻子、嘴巴、神經、血管與肌肉,是外科中最具挑戰性的手術,也是最講求精準醫療的術式;而小班克的動靜脈畸形瘤長在兩腿間,不僅讓她「坐立不安」,也深深考驗外科系醫師的技術與智慧,如今看到板太太與小班克能重拾笑容也為他們感到開心。